[福珍动态] [福珍观点] [市场资讯]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市场资讯 >

老乡,我在港股等你 (转载)

时间:2016-09-05
来源:市场资讯

福珍资产点评:冬去春来,市场一定会犒赏这群从寒冬中坚持下来,对港股不离不弃的守望者们


老乡,我在港股等你

—— 彭国强



导读:深港通获批,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大事件,有利于矫正A股市场的扭曲程度,也为价值投资者的生存提供了一片温润的土壤。多少投资者的命运,在此刻已经被改写。然而对于小人物来说,每次历史的悄然转身,虽身在其中,却难以察觉。


买东西居然还有还嫌便宜的


8月16号,深港通获批的消息传来。有人很兴奋,但更多人的反应是不以为然。“沪港通开通一年多,港股估值提升了吗?”“同样是万科的房子,北京的房子卖得比南京贵,不是很正常吗?”“两个水不够的池子底部加根管子连起来会有用吗?”“你听过网上那个关于两个村子互相取水的段子吗?”,如此等等,但凡你向别人表示看好港股,人们多半会反问你上述几个问题。投资圈充斥着类似的“深港通无用论”。


屁股决定脑袋,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。其实稍加分析,不难发现上述言论的逻辑漏洞。就拿这个“万科房子论”来说,这个比喻本身就是错的,a股股票和h股股票的区别,不是北京的万科房子和南京的万科房子的区别,而是同一座房子,卖给南京人只要2万/平,卖给北京人却要6万/平的区别。这个区别大了,因为房子本身的使用价值是给定的,如果一个人明明可以在南京用2万的价格买到,他却偏要去北京花6万的价格买,你肯定认为他脑袋被猪踢了。说对了,每天A股市场就是有那么多投资者脑袋被猪踢。


这里面肯定是有什么东西弄错了,我想来想去,无非就几种可能。一是市场人为区隔,在北京的人不能跑去南京买,在经济学里面这叫“价格歧视”;二是这个房子不是用来住或收租的,是用来炒卖的,而且在南京买的房子不能拿到北京卖。后者才是问题的本质,也是A股投资者的现实,大家都不是来真正投资,赚企业成长和分红的钱的,而是来投机互相摸口袋的。否则,你很难解释,同样或类似的股票,在香港市场只要一半甚至三折的价格,他不闻不问,在昂贵的A股市场,却玩的不亦乐乎。


这就造成了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,买东西居然还有还嫌便宜的。


不能指望A股的卖方分析师


据说现在做港股的大陆投资者不超过50万人,几年前则更少。很多中小市值股票都没有分析师覆盖,公司基本面大家都是一问三不知。不像A股,任何一个公司都被一堆分析师追捧,被一堆概念的光环笼罩。


两地股市互融互通后,很多人指望国内的券商分析师群体覆盖同行业的港股通标的,从而引导个人投资者南下。我的判断却不同,根据我自身和旁边人的经验,个人投资者刚投身港股的前2年赚钱是比较难的,因为A股的思维逻辑还残留在脑海里。A股投资者进入港股头两年最容易犯的错误,就是容易买到老千股或掉入价值陷阱。“这公司估值太特么便宜了,要是在A股,那不得多少亿啊。”果断杀进去,然后就是无尽的期盼和失望,突然有天曝出个业绩地雷或看空报告,损失惨重,更悲剧的是越跌越买。不瞒您说,我当年也买过雨润,看着它从30港币的高位跌到13港币,心想这么大的公司资产总值点钱吧,与双汇的市值差距也太大了,果断买入。后面跌到8港币还补过仓,最终在5港币下方斩仓出局。


“港股的老千公司太多了!”,这经常成为大家拒绝投资港股的理由。但必须理性的看到,好公司还是主流。经过长期的市场洗礼,香港本地投资者对老千公司已经有了很好的免疫力,投资大盘蓝筹是主流,老千公司和所谓庄股大多是在自弹自唱,散户当接盘侠的故事并不多。要知道A股很多上市公司公开玩概念炒作的行为,在港股就相当于在脸上刻下“老千”二字,按这个标准,你说到底是A股老千多呢,还是港股老千多呢?


另外,与其指望国内这群“只看概念罔顾估值”的分析师,我更寄希望于QDII基金。一旦这些基金形成赚钱效应,必然会有大妈们踊跃申购,从而带来港股的主升浪。这正是“正反馈与自我实现”的魅力。当然,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。


价值投资的春天


我一直有个观点,价值投资者作为一个群体,其生存的前提是起码有足够多的上市标的可供选择。如果大量过剩的资本追逐少量的标的,市场可能是恒时高估的,价值投资者是很难生存的。2013-2015年小股票的大牛市浪潮中,公募基金中崇尚价值的基金经理们基本都被下课了,原因当然是太保守,取而代之的是一群“无知无畏,缺乏风险意识”的年轻人,全通教育、安硕信息等大牛股是他们的标志性杰作,“一哥”“一姐”是媒体给他们贴的标签。


大批这类“不适应A股的人”,被迫寻找别的谋生机会,港股通给他们开了这样一扇窗。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,他们也可以证明不炒概念不跟上市公司勾兑、只依赖严格的基本面分析,就能持续稳定获利。随着时间的拉长,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愿意将钱交给这群“书呆子”,从来形成几个价值投资的大本营。届时,价值投资将迎来真正的春天。当然,尽管市面上很多机构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,但价值投资从来没有蔚然成风,在任何时段任何国家都没有真正成为过主流。此乃人性使然,谁不想赚快钱呢,价值投资这条路太孤独。


港股真的被边缘化了吗


今年八月份的大部分时间,我都在香港参加上市公司的业绩推介会,前后听了五六十家企业。一个很深的细节体会就是,大部分公司安排的会场都不够坐,明显低估了参会的人员规模和市场热情。从会场活跃度来看,一点也看不出港股被边缘化的迹象。估计随着深港通的正式运行,明年3月的业绩期,这些会场更是一座难求。进入2016年9月,忙碌了一个月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们都在干同一件事情,那就是静下心来梳理各个行业和公司,找机会进行大规模配置。冬去春来,市场一定会犒赏这群从寒冬中坚持下来,对港股不离不弃的守望者们。


小人物与大历史


但凡看过几部历史电影的观众都知道,中国导演习惯于宏大叙事(典型如《建国大业》),外国导演更喜欢从小人物的故事经历来反映历史背景的变迁(如《珍珠港》)。相对于前者,后者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,观众对历史的感悟也更加深刻。

对于小人物来说,每次历史的悄然转身,虽身在其中,却难以察觉。深港通获批同样如此,多少投资者的命运,在此刻已经被改写。若干年后再回首,那些疯狂和不安、那些坚守和期盼,都随风而散。


A股的老乡们,我们在港股等你,2016年12月见。